新闻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我校五位教授受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我校五位教授受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9月21日,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聘任仪式在南校区举行。生命科学学院屈良鹄教授、中文系吴承学教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黎夏教授、中山医学院吴长有教授、哲学系倪梁康教授受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黄达人校长为受聘教授颁授聘书并发表讲话。梁庆寅常务副书记、黎孟枫副校长、保继刚校长助理,捐赠方代表——广州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广州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投资人阳兵,出席仪式。聘任仪式由梁庆寅常务副书记主持。

        仪式上,黄达人校长向五位受聘教授一一颁授证书,并与陈凯旋董事长签订了捐赠协议书。梁庆寅常务副书记介绍了“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设立的背景和意义。他说,“逸仙学者”讲座教授是学校为了奖励、支持、凝聚基础学科顶尖人才而设立的,旨在宣扬学校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者的认同,受聘教授均在各自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梁庆寅常务副书记、黎孟枫副校长、保继刚校长助理分别介绍了五位受聘教授的学术研究情况。



黄达人校长向屈良鹄教授颁授聘书


黄达人校长向吴承学教授颁授聘书


黄达人校长向黎夏教授颁授聘书


黄达人校长向吴长有教授颁授聘书


黄达人校长向倪梁康教授颁授聘书


黄达人校长与陈凯旋董事长签订协议书


黄达人校长向陈凯旋校友颁发鸣谢证书


黄达人校长向阳兵校友颁发鸣谢证书
 
 
        “‘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是中大核心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黄达人校长在仪式上发表讲话,重申了“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之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这一项目是中大核心办学理念——“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和“善待学生”的重要体现。他说,今天受聘的五位教授是一大批“以学术为生命”的中大学人的优秀代表,中大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地位与这些学者卓越的学术成就密切相关。近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关于中大科学研究指标的一系列数据和排位,以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最近公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大跻身世界前两百强,排在171位,这些都显示了中大进一步向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始终清醒,一所大学固然要以其智力资源、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才是其国际评价和声誉所在的衡量标尺。所以,我们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这是大学原本应有的品格,正是一批批以学术为业的学者铸就了这一品格,因而我们说“教授就是大学”,而当我们的大学成为一个好的学术共同体,意味着我们有更优越的条件去“善待学生”,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使命。黄达人校长特别提到了此前管理学院新聘教授陆亚东的一席话。陆教授在受聘仪式上表示,要给本科生开讲座,把最好的课程给本科生上,而不仅是为研究生开讲座,本科生才是真正的“老板”。黄达人校长说,陆教授的话是对“善待学生”理念的最好诠释。
        黄达人校长强调,正是由于对学校核心办学理念的认同,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才能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为教授们的学术研究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优质服务,使得我们的教授能够更好地、更安心地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黄达人校长高度评价了捐助“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的企业,认为这些企业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感谢这些企业为大学发展所提供的资金支持,更要学习他们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和感恩思想。

 
         “中大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此次受聘的五位教授在仪式上分别发言。他们表示,学校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做学问的好地方,并对校友支持母校发展的善举表示感谢,同时表达了进一步做好工作、取得更好成绩的决心。
        屈良鹄教授回顾了自己加盟中大的往事,表示中大在十年来营造了很好的学术环境,很喜欢中大的学术氛围,希望与中大一起在新的起点上,一路向前。
         “我觉得学校设立‘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的意义非常重大,表明中大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我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中大人’,身处中大,我感到非常幸福。” 吴承学教授如是说。
        黎夏教授汇报了自己的学术成绩,认为中大的“土壤”非常适合自己的学术发展。他还对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表示将在今后更加努力,做出成绩,“使得校友对于‘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的资助是有所值的”。
        吴长有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非常感谢学校及学院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支持,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真工作,以进一步做好“逸仙学者”讲座教授所应有的“职责”。
        倪梁康教授幽默地表示,自加盟中大以来,中大对自己的“投入”多于自己的“产出”。他把自己此次受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比作是一种“投入”,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多的“产出”。

 
         “能为母校教育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此次资助“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的捐赠方共有三家。其中,广州禾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乐田校友因故未到仪式现场,另外两家捐赠方代表陈凯旋、阳兵分别讲话。
        陈凯旋说,自己作为一名中大校友,能为母校教育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深感荣幸。广州立白集团一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心态回馈社会,积极支持教育公益事业。此次与社会人士一起参与支持“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项目,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凝聚一批国内外基础学科学术卓越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中大的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思想和成果的交流与传播。
        阳兵表示,能够有机会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感到非常高兴。今天参加这个仪式,看到这么多年轻而又优秀的教授很受鼓舞。他说自己所在单位地处中大附近,希望能得中大之灵气而发展壮大,也希望母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加此次聘任仪式的还有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校友总会、中文系、哲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

        新闻链接:五位受聘教授简介

        1、屈良鹄教授简介

        屈良鹄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1986年获法国分子生物学国家博士学位,同年任法国图卢兹Paul sabatier 大学助教,1987年回国任中山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副教授,1989年起任教授,1993年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中山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38365365体育投注主任,兼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有害生物防治及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水生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国际杂志CANCER LETTER编委,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曾兼任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及地衣开放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第三、四、五届科技委委员,曾被聘为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客座研究员。
        屈良鹄教授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连续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部973重要科学前沿项目,中美和中法等国际合作项目,累计科研经费3500多万元。经过二十多年的悉心钻研,屈良鹄教授在核酸结构、功能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先后发表SCI研究论文110篇,被包括《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引用19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核酸结构和进化方面,屈良鹄教授创立大分子rRNA序列及高级结构的快速分析原理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核酸结构与分子系统与进化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他主持的“大分子rRNA序列及高级结构的快速分析方法及在核酸结构与进化中的应用”项目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年来,屈良鹄教授在非编码RNA研究的科学前沿取得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性成果,他主持的“新的非编码RNA的结构、功能及表达研究”获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最近,屈良鹄教授在肝细胞分化中微RNA介导的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又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2、吴承学教授简介

        吴承学教授, 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1982年)和文学硕士(1984年)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分配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晋升为讲师(1990年)、副教授(1992年)、教授(1994年),并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199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999年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二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诗文”,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诗文”研究。在学术交流方面,曾赴日本、美国以及台、港、澳地区开会、讲学、访学。2001年在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学术兼职有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国文体研究中心主任等。

 
        3、黎夏教授简介

        黎夏教授,出生于广西梧州市。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1996年博士生毕业于香港大学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现任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985工程”GIS与遥感的地学应用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雷达遥感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卫生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地理系客座教授。为著名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GeoJournal编委;《热带地理》副主编、《科学通报》编委。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黎夏教授提出了地理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生物智能等统一在同一框架中,为复杂的区域发展和规划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对地理模拟系统的4个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地理模拟系统理论框架及实现平台、转换规则的知识发现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地理模拟系统与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耦合、空间优化与规划决策模型。通过系统的地理模拟研究,黎夏教授最早在国际上揭示了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利用问题,极大推进了对地理元胞自动机的认识,发现了转换规则的非线性及动态特征,揭示了地理模拟不确定性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规划的耦合关系。
        黎夏教授共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上最权威GIS刊物(IJGIS)发表和接纳论文14篇。被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Progress in Planning 多次列入为最新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1879次,其中国际论文被SCI和SSCI他引总次数为560次。17篇论文被引用数居于遥感和GIS刊物前5%之列;连续列为2000-2007年度和2000-2008年度IJGIS国际被引用最多的作者。

        4、吴长有教授简介

        吴长有教授,1984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硕士学位,1993 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获得生物医学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B细胞的分化以及IL-12和IL-4分别在人Th1和Th2分化中的作用研究,1993-1996年在美国Hoffmann-La Roche Inc.做博士后,主要进行IL-12受体表达和调节的研究。1997年-2003年作为研究员和终生科学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变态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临床研究实验室和疫苗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新型免疫策略的研究及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影响T细胞和记忆T细胞生成的因素和影响AIDS病人病程进展的免疫因素的研究。2003年初被中山大学作为拔尖人才引进,聘为中山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被聘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变态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疫苗研究中心顾问和访问科学家。现任中山大学免疫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免疫学学会理事长、美国AERAS Global TB Vaccine Foundation顾问。
        吴长有教授在国际免疫学领域,首次证实了在体内IL-12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并首次揭示了Th1细胞的多样性及记忆T细胞在体内形成的机制。这一发现为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的研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阐明了记忆性Th1细胞在体内的形成机理,为疾病的治疗和疫苗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此研究结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世界三位著名免疫学家A. Abbas,D. Farber和L.M. Bradley等给予该论文高度评价,其评论和新闻分别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Trends Immunology》和《Trends Mol. Med.》。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学家2001-2002年度最佳细胞因子论文第二名。回国后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基金二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等。2003年前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专著70余篇,2003年回国后作为通讯作者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包括Blood, J Immunol, Eur J Immunol等国际知名杂志,此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篇。现从事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人效应和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和功能、CD4+T细胞亚群(Th17和Th22)的分化及调节因素、SARS和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细胞免疫应答及调节研究。

 
        5、倪梁康教授简介

        倪梁康教授,江苏省南京市人。197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1980年毕业并留校任哲学系助教。1982年随夏基松教授攻读现代西方哲学,其间得到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 Kern)先生的指导,于1985年获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10月赴联邦德国,于弗莱堡大学(Freiburg University)哲学系随B. Rang教授研读胡塞尔(E.Husserl)现象学和近现代欧洲哲学,其间先后获得联邦比利时鲁汶大学胡塞尔文库和德国诺曼基金会(Friedrich Naumann Stiftung)的奖学金。1990年7月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存在信仰问题》。此后在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Kassel)进行“大学教育与国际发展”的博士后学习研究。1991年3月结束在联邦德国的学业,4月回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哲学讲师。一年后担任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94年初调至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工作。1995年10月至1997年10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Humboldt-Stiftung)研究基金,在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哲学系随K. Held教授以及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I. Kern教授进行客座研究,课题为《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1998年回国后调至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调至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倪梁康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国际《胡塞尔研究》(Husserl-Studies)学刊编委、国际《现象学世界》(Orbis Phaenomenologicus)丛书编委,国内《中国学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西学东渐研究》等学刊的编委。2000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和其中的现象学传统。近年来将关注范围有所扩大,涉及到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包括心智哲学、心学、唯识学、心理哲学、心性论等)研究传统和研究领域。试图从意识的角度出发,通过贯穿性的比较研究,把握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群体对意识问题之理解的共性与特质。深信意识的向度不仅是对人性本身之理解的一个角度,也是对与人相关的各类事物的一个认识角度,因为在意识的概念中不仅包括构成人类精神本性的意识活动或意识功能,而且也包括意识活动所构造出来的所有对象,如世界万物、天地人神。